早知道会过上这种半夜活都干不完、天不亮还要起来接着干活的日子,她当初说什么也不会去考那个狗屁科举的。
宋如晦不由得想起当初得知郑逍要干大事时的震惊。
当时,自己怎么就脑子一热真的入伙了呢?
如果说在那之前,宋如晦只是奔着靖王妃而成为靖王的幕僚,那在那之后,宋如晦便正式成了郑逍安插在靖王那里的钉子。
当时自己怎么想的来着?
……虽然记不清,但当时自己一定不太清醒。
那之后,宋如晦设计使靖王与一位贵女看对了眼,悄悄地勾搭起来,又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那位贵女家世虽逊于郑逍,姑母却是正受宠的妃子,在那位贵女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和宠妃的枕边风之下,靖王正妃之位自然也就落到了那位贵女手中。
这时,郑逍便以此为借口取消婚约,还称自己伤心欲绝,请求返回边关,为国效力。顺便还为兄长讨了个恩典——叫兄长回京相亲。
郑家兄长怎么想的宋如晦不知道,但宋如晦看得出来,郑逍高兴死了。偏偏离京时还要装作一副凄苦哀伤的模样,宋如晦远远地看着,几次见她压不下上扬的嘴角。
郑逍回了边关,宋如晦就接着用幕僚的身份潜伏在靖王身边。
靖王比起他爹是不错的,算是歹竹出的好笋,好好磨砺成长一番也许能成一个过得去的皇帝。可是,既然靖王都能,为什么郑逍不能?一定要支持一个,为什么不选郑逍?
宋如晦从来都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一个为了一时兴起豁出命去女扮男装考科举的人,会差造反的胆子吗?
当然不会!
从此,宋如晦便一心一意做间谍。
郑逍那边兢兢业业地跟兄长夺兵权,宋如晦这边勤勤恳恳地在靖王的事业里埋雷。但要造反只做这些事是不行的,哪怕将来逼宫成功,来位不正和郑逍的女子身份也会是阻碍,各方势力会直接以讨逆的名义揭竿而起,郑逍的皇位坐不稳。
很有挑战性。但挑战性越强宋如晦越兴奋。办不成,也就是丢一条命,但若是办成了,那便是古往今来头一遭的大事,必定会青史留名。
就这样,宋如晦按照郑逍的指示,在暗地里做了许多事。
也造了许多孽。
从那时开始,宋如晦的手上沾了许多血。灭口,栽赃,挑拨,嫁祸,伪证,各种脏污手段都用尽了。被宋如晦害死的人很多,其中不乏被误伤的无辜的人。但这是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宋如晦很快就习惯了,速度之快,令宋如晦自己都觉得惊讶。
宋如晦想,也许自己生性便是凉薄的,只是她读了书,喜欢做君子的感觉。
但这种事深想了也没意义,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成功,便成仁,既然决定了,就要做到底。
一将功成万骨枯。
看着满地的尸体,宋如晦拂了拂浓郁的血腥气,提着衣摆,走在靖王身边。
靖王受了伤,低声怒骂着郑逍和其他人,脸上满是惊慌和焦虑。
他以为六弟控制了父皇,他是为了解救父皇才带兵进宫,却被六弟倒打一耙,手底下的人还被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郑逍一网打尽了。
靖王一边怀疑那两人是串通好的,一边秘密逃往城外。城外有一队接应的人马,事到如今只有先逃到安全的地方再从长计议。
他很信任宋如晦。这个人很聪明,人品也很好,是个能臣的料子,而且出身微寒便于掌控,还是他亲自提拔上来的,靖王不觉得宋如晦会背叛他。
但靖王哪里想得到宋如晦一开始就是冲着他前未婚妻来的。
从未效忠,又何来背叛?
看到宋如晦走到郑逍身后时,被按在地上的靖王目眦欲裂。他被押着回了宫中,看着父皇和兄弟们都被杀光,而那两个女人动动嘴巴就把罪责全都推到了他身上。
史书记载,靖王发动秋夕宫变,杀尽父兄,郑逍率兵救驾,却为时已晚。
靖王畏罪自裁,郑逍夺得传国玉玺,以讨伐靖王同党为名杀尽异己。同年,郑逍称帝,国号为齐。宋如晦有从龙之功,封侯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