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丰无奈,只得答应一声,转身踱出寝殿,思索着要不要允准静姝留在宫里。
这时,有军士来向他禀报:"崔侍中请您到门下值房去一趟。"
"有什么事吗?"
"好像是有军报到了。"
听说有军报到了,莫小丰遂迈步朝门下值房的方向走去。走了几步,又吩咐那军士道:"你到皇后宫中去请段郡主来李嫔寝殿陪着静姝,静思两位师太,如有事叫她到门下值房寻我。"
门下值房内,崔季舒正埋头拟写着一份公文,听到脚步声响,抬头见是莫小丰来了,遂搁下笔,拿起案头的两份公文递给他,说道:"大将军快看看吧,这是刚刚收到的。"
莫小丰接过公文,迅速瞟了一眼上面的封缄,见一份是从定州发来的,另一份则来自汝阳丞相行辕,便先展开后一份看了起来。
这是一封丞相贺崇对他所上两道荐章的回复。其中的大意是同意调祖法古,任胄,斛律显等三人到邺都任职。不过,与他先前举荐此三人出任官职稍有不同的是,贺崇指名由杨遵兼任司州刺史,祖法古升任尚书左丞,署理省务,而在新任的两位京几府都督的排序上,则以斛律显为先,任胄居后,同时特别说明,为奖励任胄率军固守龙门渡口,抗击西军的军功,可由莫小丰上章朝廷,册封其为县公。
毫无疑问,贺崇更放心将京几的统军大权交给斛律显来执掌,而对任胄这位年望要远高于斛律显的骁将则用封爵的方式加以抚慰。
莫小丰点了点头,接着往下看时,却看到贺崇并不同意他和崔季舒等四人联署举荐由嗣咸阳王源旻代皇帝行摄政之事的提议,而且没有说明任何理由。
他疑惑地抬头望向崔季舒。崔季舒似是明白他的意思,压低了声音向他解释道:"丞相派人传来的口信是:陛下在位已有多年,至今未立储君,恐于江山社稷多有不利,可于宗室胤亲中择善承祧,建立东宫。"
莫小丰没听懂承祧是什么意思,猜测着问崔季舒道:"丞相的意思是要从宗室后辈中挑选一人过继给陛下,立为太子吗?"
崔季舒微微摇头,提醒他仔细看贺崇的回信道:"依崔某揣度,丞相既回绝了咱们举荐嗣咸阳王代行摄政之事的提议,命人传口信来倡建东宫,岂不是表明了要立嗣咸阳王为储君吗?"
"可是。。。"莫小丰怎么也想不到大哥竟要立一个混迹于市井里坊,才入嗣宗室旬月的毛头小子为本朝的储君,惊诧地瞪大了眼睛,想提出质疑又迟疑着没说出口。
崔季舒却误会了他的意思,向他解释道:"大将军无需疑虑,南朝即有册立皇太弟为储君的先例,西朝宇文老儿更是鸩杀了本朝孝武皇帝,改立同辈远枝宗亲为君。嗣咸阳王和当今系近枝兄弟,如立他为储君,朝野应当不致有异议的。"
同先前崔季舒提议的由源旻代行摄政相比,贺崇关于倡立储君的意见既可对源斐造成实质上的威慑,严厉警告他不得再肆意妄为,同时也避免了朝中大权落到源旻这么一个市井小儿的手里,的确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莫小丰很快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所在,对崔季舒说道:"为社稷长远计,理当早建东宫,崔侍中,就由你来草拟奏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