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信的军士脱口答道:“大约一刻钟前,当陈都督带人巡查至庆阳门下时,郑校尉突然拔刀抹了脖子。小的并未发现在此之前,郑校尉有什么异常举动。不过,好像起初他不是很愿意随陈都督巡视城门。"
庆阳门是邺城西侧连接南北城的城门,马彪所部驻扎的军营就位于庆阳门北侧,难道是他的属下向郑源通报了什么消息,才使得郑源畏罪自尽的?
莫小丰头脑当中一念闪过,当即命那军士道:"你马上回去转告陈都督,须想方设法救活郑源!同时派人监视郑源所部驻地,一经发现有任何异动,随时禀报。"
军士领命走后,莫小丰略一思忖,起身走出堂外,把单四唤来,悄声叮嘱了一番,尔后便带领二十几名亲卫开始在北城各处军营巡视起来。
其时已至子夜时分,街衢间寂寂无人,寒风刺骨,莫小丰骑马边观察着街面上的动静,边试图站在对方的角度思索着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可转了一遭下来,非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而且也没能想出个所以然来:尽管从三台发生的这起事件的时间上判断,已基本可以确定应是皇帝策动的一场事件,但是无论从参与的人员规模,还是从事件的激烈程度,以及持续性等方面考量,似乎都还称不上是一场兵变。对方好像浅尝辄止,尚未正式发动便偃旗息鼓了。唯一留下的痕迹便是郑源的突然自刎。
这说明什么呢?是对方自忖实力不足,一经被自己及时察觉便及时收手,以图保存实力,还是藏有更厉害的后手?
返回三台后,他陆陆续续接到了一些禀报:被有意安排软禁在一起的郑仲礼和马彪二人俱保持了相当的沉默,未发现有任何反常的举动;戚里市坊也很平静,柳十三娘自店面打烊后就没有出门,也不见和外人接触过;郑源虽经紧急救治,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直至次日破晓时分,莫小丰再没接到城内各处有异动的讯息。唯一还没有回信的便是杨遵这一路了。
由于整整一夜脑子都处于高度的兴奋当中,加之昨日在宫中陪着皇帝喝了不少的酒,莫小丰返回大将军府后便感觉头昏眼花,正打算到寝堂小睡一觉解解疲乏,就见杨遵兴冲冲地走进了咀华堂,拱手向他禀报道:"查出来了,昨日在三台吵嚷着要撤换郑仲礼的领头的五名军士都是郑源的旧部。请太原公下令,立即抓捕郑源。"
莫小丰苦笑道:"先生还不知道吗?郑源已于昨夜挥刀自刎了。"
杨遵惊道:"郑源死了?是谁向他透露的消息?"
莫小丰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摇了摇头。
"如此,郑源必是得知了三台事件已被您制止,平息,心中畏惧带头闹事的那几名军士供出他来,才挥刀自尽的。接下来,太原公打算怎么办?"杨遵分析道。
"先生所言极是,鉴于郑源系郑仲礼之族侄,且郑仲礼于昨日处置军士纷争一事中颇有失当之处,我已下令暂时解除了他的兵权,统由陈山提率军维持邺都的治安。至于其它的嘛,不知先生有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