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太子观察政务,寻问民情(1 / 2)

万历佑明 擎苍 1748 字 6个月前

太子怀揣着这个疑问,到了休宁县。</P>

休宁县的官员和乡宦倒是都很热情恭敬,直接出十里相迎。</P>

尽管,他们现在只知道太子是本县知县,且是表面上看,是一个出身明显普通的新县令。</P>

但知县毕竟是百里侯,是代表朝廷,或者说是代表皇帝行权该县,所以休宁县的官员和乡宦还是要给知县面子的。</P>

哪怕你这个乡宦曾经是朝廷尚书呢。</P>

那也只能算是士民了,要称县令一声老父母的。</P>

因这些人颇为恭敬,太子也就没有拉着一张脸,也是笑容满面。</P>

当然,这些人严格来说,其实也算不是是太子的敌人,但也不能说是朋友。</P>

至于是朋友还是敌人,还得看太子将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环境。</P>

不过,目前这些人和太子这个知县互相没什么敌意的,最多是互相有警惕之意。</P>

毕竟,知县就算是个外来的流官,但因为代表了皇权,所以,想要搞些破坏,为了心中的正义感做些劫富济贫的事,打破一下这里的政治和经济平衡,还是会让他们头疼的。</P>

太子的确本来是有些劫富济贫的心思。</P>

其实,也不能说是想劫富济贫,而是想让增加的财富被分配的更平衡一些。</P>

当今的大明,对外征战节节胜利,对内科技高速进步,所以,蛋糕一直在做大,不存在谁吃不起饭,谁活不下去的问题,只存在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P>

这个问题,在大明的统治者看来,是不容忽视的。</P>

毕竟古人早就言过,不患寡而患不均。</P>

坐视分配不均的问题长期存在,既是执政者玩忽职守的表现,也是在挖自己的根基。</P>

毕竟不均的现象虽然不能消灭但若不遏制,也会让更多的黄巢出现。</P>

所以,但凡有点责任意识的统治者,都不会坐视这种不均存在,都会尽量遏制。</P>

太子也是一样,他知道,自己作为这里的知县,需要尽量维护这里的公正和公平。</P>

这是基本责任,其次才是造福百姓。</P>

但光是这个基本责任,要去做的话,都会得罪一些人。</P>

不过,太子又想到了戚报国说的,对于一县里最富贵的乡宦,不但不能让其吃亏,想要做事还得让其得最大的便宜的话。</P>

他因此就一时连这个最基本的责任也不知道该不该做。</P>

毕竟,真要尽这个基本的责任,肯定是要让乡宦们吃亏的,那就跟戚报国治理一县几年后总结出的原则相悖。</P>

所以现在该怎么做</P>

太子其实是很迷茫的。</P>

“东翁!”</P>

为了当好这个知县,太子还专门学大多数官僚,聘请了一位职业师爷做自己的幕僚。</P>

如今的大明文人多,全职给人家当师爷而不当官,只想拿钱出谋画策而不负行政责任的师爷有很多。</P>

太子所聘请的师爷名唤张蕴生,绍兴山阴人,已年过五旬,但依旧耳聪目明。</P>

而且,他对太子这个年轻老板也很礼敬,在主动向太子说话时,就也把身子弯得很低,而先唤了一声。</P>

“张老有话请说。”</P>

太子也对这张蕴生很客气,所以就笑着抬手说了一句,还让其坐下。</P>

张蕴生道了谢,就把一道折子递了来:</P>

“这是在下替东翁打听到的本县乡宦贤达名录,以及最近几届乡试会试中,本乡中第情况,与各乡宦在最近几届乡试会试中第情况,以作东翁参考,而好护得东翁能够尽快升迁要职。”</P>

“张老缘何先让我看这个,而不是看县里的钱粮与人丁情况”</P>

太子听他这么说后,也就问起他来。</P>

张蕴生听太子这么说后,也没有嘲笑太子年轻不通的意思,而是谨守师爷行规,很耐心地解释说:</P>

“只要东翁照顾好本县如今最显赫的几家乡宦和即将显赫起来的乡宦,就能尽快升迁要职,钱粮与人丁情况怎么样,亏空还是盈余,其实都不重要!”</P>

太子听后,没有多问,只道:“那就给我吧,张老辛苦。”</P>

“是!”</P>

张蕴生谄笑着把折子递给了太子,然后就松了一口气,自思这位东翁不但舍得给钱,也挺上道,有希望能成为自己的长期雇主,而自己或许能一路陪他到六科廊、按察司、布政司、都察院、六部乃至内阁。</P>

在张蕴生对未来进行美好展望时,太子则看着乡宦名单,心中烦闷的很,暗道:“休宁乡宦也太多了!”</P>

而太子在看完这些名单后,就又问着张蕴生:“以张老看,除了知道这些人,眼下本县当做什么”</P>

“东翁是贵府第一个进士,父辈祖辈皆是庶民,不宜折腾,只要乡宦们没来请东翁做什么,东翁且以带乡绅贤达游古迹、祭祀祈雨、乃至为劝学为妥。”</P>

“当然,东翁如果觉得这些累,也可以不做,只以无为而治之名,待在后院袖手谈经论书或者下棋也可。”</P>

“总之,就是要等,以无为等有为。”</P>

张蕴生笑着回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