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收拾士人,让其移于海外(1 / 2)

万历佑明 擎苍 1154 字 6个月前

申时行回道:“启奏陛下,东澎府现在已移去汉民二十余万,于鸡笼、淡水、北港设县治,垦良田已三百六十余万亩。”</P>

朱翊钧听后有些不悦:“还是不够多啊,国人安土重迁这个习性真是一时难以改变,很多人宁要家乡一根草,也不要外地一亩田。”</P>

“陛下说的是,关键是所移的汉民中多以庶民为主,少士人乡贤。”</P>

“庶民耕织还可,但教化土人组织乡民消灭土人则能力不足,故要想让该地尽快开发,还是很需要多有士人乡贤移过去为妥,可这些人大多衣食无忧,自然更加不愿意移去新辟之地。”</P>

申时行这时回道。</P>

朱翊钧点头:“没错,关内本土不缺士人乡贤,反而是新辟之地缺,但朕记得朕准予了新辟之地的抚按官增加便宜行事的权力,对移过去的汉人优待,如今看来还不够,难道还真得需要朝廷特别要求在他们在教化区实行更大的汉人保护条例,才能吸引士人乡贤过去”</P>

“陛下的意思是”</P>

申时行有些好奇地问了起来。</P>

朱翊钧则笑道:“朕在想,是否为汉人在教化区使用番奴给予律法上的保护!”</P>

“故东瀛、东澎、四国、木邦、清迈、釜山这些地方,以圣旨的名义要求当地官员订立新法,省得他们不敢大胆地推行新制,怕被朝廷怀疑其觉悟。”</P>

“这样当能够吸引更多士人乡贤过去。”</P>

申时行微微一怔。</P>

“陛下,这样下去,会不会使得这些地方的土人反抗加剧”</P>

申时行一时不由得问道。</P>

朱翊钧道:“但这样做,也能让迁移出去的汉人没有和土人勾结的动力,只有一役使他们的动力。”</P>

“这在王化程度低的地方则可能是最适合的,最合人心的制度了。”</P>

申时行到底是提出过“朱王并尊”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也没那么胶柱鼓瑟,所以很快就恍然大悟,而不由得拱手道:</P>

“陛下说的是,也就陛下这样的雄才大略者,才能想得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确比非黑即白要好!”</P>

“那就拟诏吧。”</P>

“流放出去的士人,先集中反省一段时间,若是反省的好,就让他们在当地任教职,准其以旧礼教土人,鼓励与当地土人通婚。”</P>

朱翊钧道。</P>

申时行拱手称是。</P>

……</P>

数月后,东澎府。</P>

“内阁钧旨是鼓励通婚,不是强制通婚,你们这样做有违新礼!”</P>

范秉章在看见分给自己三个又黄又壮的高丽女,干呕了一下,然后就对县丞龙宗斌说了起来。</P>

龙宗斌说道:“陛下有诏,教化区推行汉人优待之策,只要反省的好就能优待,你现在是民,能不能重获功名,还得看反省效果,而按照本府钧令,反省的好的标准之一就是愿意主动与当地土人成婚生有儿女,以表明有替朝廷主动教化土人之意!”</P>

“这是什么道理!”</P>

“非要和土人成婚有儿女才算在主动为朝廷教化吗”</P>

范秉章颇为不满地问道。</P>

“本府太守讲究知行合一,如果行动上都没有教化之心,那言辞上就更加不值得相信有了。”</P>

“你们这些人今日要么跟着她们去成婚,要么就老老实实地在这里干活,学习农桑。”</P>

龙宗斌回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