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官僚大换血,不向仕宦妥协(1 / 2)

万历佑明 擎苍 1254 字 7个月前

“但天下士人又多不愿意让陛下特殊,只想自己特殊!”</P>

“所以这就是为难的地方,因为本朝非蒙元辽金之国,君民同族,故难用君之族逼民之族皆为奴。”</P>

申时行回道。</P>

叶向高听后颔首。</P>

申时行则在这时试探性地问叶向高:“所以,你叶进卿要辞官吗”</P>

叶向高道:“我想看看,看看连公正忠义是不是都得为天下人心之恶让步,如果真要让步,那下官倒是想辞官,纵然一生功名付诸东流,也不为可惜,毕竟下僚乃军户子弟。”</P>

申时行点头,没再说什么。</P>

他知道叶向高的意思,若论大明朝哪一群体最需要公正的对待,那就是军户无疑。</P>

所以,对于军户出身的人而言,更想看到的就是公正。</P>

这边。</P>

朱翊钧要严办科场舞弊者的旨意很快就通过下达了下来。</P>

而与此同时,许多官员的辞官疏也雪片似的飞进了西苑。</P>

朱翊钧也没有示弱,直接让申时行全部批准,呈递一本就批准一本。</P>

“辞官不是弃君,也不是威胁,是以一种合乎王法礼制的方式离开,有道是,小杖受,大杖走,我们今日离开,也正如陛下所言,算是好聚好散。”</P>

刘应节在辞官后对同样辞官离开的张学颜等大臣说了起来。</P>

张学颜点了点头,则看了看长亭处越来越多准备离开的官员说:“只是辞官的人明显比预料的还要多,这无疑会影响朝廷大计,也许陛下会因此采纳公昨日之言吧。”</P>

“希望吧!”</P>

刘应节苦笑着说了一句。</P>

同在这里的许国迎着风眯眼说道:“不采纳也没关系,至少不用夹在中间为难,若真陛下因此整顿的科场从此无舞弊情事,倒也是吾所愿意看见的。”</P>

“怎么可能整顿得了!”</P>

于慎行这时笑着说了一句,就道:“现在只是许多京官请辞,接下来各地官员只怕也陆续有许多人辞官的,那个时候,才是真的影响朝政,真不知会让多少大盗悍匪出现,而且,如此多贤士在民间未用,于国也不是好事。”</P>

“所以,陛下不会不恐慌,只怕不出一个月,就得改旨,对清流不再严苛对待,如当年太祖不得不承认贵贱有别一样。”</P>

于慎行这么说后,刘应节和张学颜等皆道:</P>

“但愿如此。”</P>

……</P>

“京卫武学招募和培养的各军转业官校,先全部转为两京与地方文官官位,有军功章的优先转为两京文官。”</P>

“在京卫武学学习的普通武勋子弟,和在宗学学习的宗室子弟亦准转为文官,设勋考与宗考,考试合格后的这些子弟,按水平选任部院行走或地方州县官。”</P>

“兴明书院、兵政院、大明执政学堂和锦衣卫、天子六卫培养的军籍遗孤,全部能转文官就转文官,尤其是督抚、兵备道等带兵的官职。”</P>

西苑。</P>

朱翊钧对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成梁、张敬修吩咐着接下来如何应对大量文官辞官后造成的执政系统缺官问题。</P>

负责官员任命的海瑞拱手称是。</P>

接着,朱翊钧就问申时行:“这次辞官的人籍贯统计出来了没有”</P>

申时行回道:“内阁已经统计出来,多是儒籍、民籍。”</P>

“朕就知道!”</P>

“这两籍的士人被优待太久反自以为自己非常重要了。”</P>

朱翊钧说了一句,就道:“特殊时期,就暂时不必廷推,接下来,还留下来的文官里,凡是军籍的优先升上来补到重要官位去,尤其是六部堂官、地方督抚等。”</P>

申时行和海瑞拱手称是。</P>

接着,朱翊钧又看向戚继光:“武官这边直接清查籍贯,凡是非军籍的,全部要求本人与亲族转入军籍,不愿意的直接开革,愿意转入的发一份转籍补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