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突破轨道计算瓶颈(1 / 2)

王铭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如虎添翼,也明白了为何当初室温超导体材料,需要动用量子计算机才能将的其找出来。

量子计算机的问世,对算力方面的提升实在是太大了!

他利用手头的计算资源,搭建了三个虚拟环境,「星辰科技」这边搭建的是数字虚拟环境,主要用于模拟各种电子设备在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反馈。

「鸿蒙研究所」这边搭建的是虚拟物理世界,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模拟了人类已知的所有物理定律,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做的任何操作,都可以计算出在真实世界中的样子。

举个例子,如果需要研究一款新能源车上使用的电动机,其计开发流程包括好几个步骤:

需求分析、初步方案设计、详细设计、仿真验证、原型机制作、性能测试、优化调整、最终确认及生产准备……

在量子计算机问世之前,除了前面3个设计过程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之外,剩下的步骤都需要在真实世界才能完成。

有了量子计算机构建的物理世界,全部的研发过程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完成!

虚拟环境中完成测试的产品,可以直接拿出来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制造,制造出来的产品与虚拟环境中理论性能差异可以维持在1%以内!

经过王铭的测试,他设计出来的新型电动机,其每分钟最高转速超过20万转,而且可以在最高转速下运转一个小时以上不会出现动力衰减,动力衰减的最大幅度可以控制在10%以内!

这样的一款超级电动机,如果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进行设计,恐怕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量子计算机的帮助下,他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消耗的研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是服务器用掉的几万度电和制造原型机的费用。

相比传统研发方式,这样的研发效率和研发资金的投入,简直是天与地的区别。

「深空航天」那边搭建的是太阳系的宇宙深空环境,因为目前收集到的数据非常少,能够完全模拟出来的只有蓝星上面的环境。

不过有了蓝星方面的数据模拟,对于现阶段太空站的建设已经完全足够。在搭建好太空虚拟环境的第一时间,王铭立刻通知「深空航天」那边的研究人员,利用新服务器进行演算。

研究人员接到通知后,开始还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例行的设备升级,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

很快,研究人员便发现这次升级的不同,他们每次进行发射之前,都会进行轨道计算,用升级之前的服务器进行计算,数据往往要几个小时才能出来。

完成升级之后,几乎是在数据输入完成的同时,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让发射基地的研究人员兴奋无比,之前「深空航天」的发射任务一直卡在轨道算力不足的问题上。

一次发射的任务,往往需要进行多次计算,每次计算都要好几个小时,一天24小时不断进行计算,也有个上限。

这个上限非常低,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射需求。经过一年多的优化,总算是把发射次数从一天一次提高到了一天3次!

尴尬的局面出现了,「深空航天」这边限制发射次数的不再是火箭或者是场地的问题,而是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