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见天(2 / 2)

肆刀行 万象澄澈 1376 字 8个月前

陈符生没有转身,只点头说道:“抬下去吧,传军医。”</P>

驸马都尉是当朝探花郎,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随驾多日,皇帝出行时掌副车。</P>

乃是侍从近臣,重感风寒多日,坚持到现在才倒下,也难为他了。</P>

可不能真叫女儿守了寡。</P>

陈符生转过身来,面对一众大臣,朗声道:“诸位,都退下吧,陪我作甚?有这闲工夫,不如多看看舆图,探探敌人的草蛇灰线。”</P>

大太监刘喜宁也适时出声:“诸位大人都退下吧,陛下身边有我呢。”</P>

一众朝中肱骨眼神相视交流,终于是在首辅大人的领头下纷纷告退。</P>

陈符生见众臣退去,也就收起了架子,毫无形象的席地而坐。</P>

一身重甲摩擦窸窣,夜不脱甲已有五日,虎豹之躯也有些挡不住啊。</P>

自从见识过天坠白龙,陈符生就知道,此行又有仙人行迹。</P>

他不免忧心忡忡,自家太子也捡回来一个仙人,所以他深知仙人的厉害。</P>

他们虽说在此天地备受掣肘,却也不是凡人可以比拟的。</P>

翼朝余孽身后若是有着几尊仙人,加之勾结北狄。</P>

只刘伴伴这一位三品武人怕是也不够看啊。</P>

说来可笑,为了驱除他们这些鞑虏,翼朝余孽竟然跑到关外拉拢北方各族,合纵连横,广谋从众。</P>

他素爱读闲书,曾看过一本翼朝的话本小说集,其中有一句话让他记忆深刻,叫做:“担渴担饥担劳苦,此行谁是家乡;叫天叫地叫祖宗,惟愿不逢鞑虏。”</P>

那个晚年奔走复辟大业未成,忧愤而终的书生尚且如此,翼朝余孽现在却是和鞑虏混为一谈,共谋大事。</P>

以离朝现今,翼朝曾经的半数国土许下重诺,妄想以狄制狄。</P>

陈符生不屑一顾,须知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P>

陈符生腰佩刀剑,半解重甲,神色有些惆怅,轻声叹道:“刘伴伴,你说这方世界,要是没有仙家该多好啊。”</P>

刘喜宁未曾开口,伴君多年,他知道皇帝此刻只需要有人倾诉,不需要回复。</P>

甚至连这些话,都不可萦于心中。</P>

自建元天符开以来,天下还是未得太平,陈符生知道自己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最近的两次叛乱。</P>

天符五年,十月,何汉臻在山南道简州太平县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太平祥符”,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次年一月月便占领简州,入主兴王宫,并得到多地响应,山南震动,背后比多半有那位已经薨逝的皇叔陈汝运的布局。</P>

天符六年,二月,“净莲教”首领唐耍儿在山东道青州起事,势如破竹,她背后同样有另一位皇叔陈炳荣的纵容。</P>

可这二者之间是否有所勾连?</P>

如今天下人心涣散,自己不在庙堂之中,不知道吾儿含玉能不能稳住后方。</P>

算了算了,指望他?</P>

儿子看不起老子,老子也同样瞧不上儿子。</P>

你要是敢不顾你母后十月怀胎将你身下,做那六亲不认的神仙中人,老子第一个叫刘伴伴掐了你的脑袋,就跟掐水萝卜一样一样的。</P>

咱们陈家,可没有数典忘祖的“仙人”。</P>

老子立嫡立长,力排众议把皇位交给你这个形骸放浪、吊儿郎当的皇长子,你要是敢摇身一变成了仙人,那不就成了窃国巨贼?</P>

老子死后都入不得太庙,更是无颜面享受血食。</P>

刘喜宁忽然眉头微蹙,有些心绪不宁。</P>

他无论是官职、武功、接人待物、为人处世都承袭了前朝那位大太监鞠玉盛(这边的前朝是指上一朝仁宗喜帝在位时的府顺和天佑时期,不是指翼朝),此刻他已是当世罕有的三品武夫,若非身有残缺,他未必不能武道圆融,触及二品门槛。</P>

如今心血来潮,绝不简单。</P>

“怎么了伴伴?”陈符生见其心不在焉,疑惑道。</P>

伴伴意思是皇上身边的伴,常伴在皇上左右,所以称为伴伴。</P>

只能用来称呼老年寺人。</P>

从陈符生还是太子之时起,尚还年轻的少监刘喜宁就服侍左右,二人感情甚笃,刘喜宁对陈符生来说,一直以亦师亦友的存在。</P>

刘伴伴摇摇头,柔声道:“陛下,关外不比京城,外头还冷,先回帐中吧。”</P>

陈符生笑了笑,“听你的。”